岁末年初,当我们回顾2017年时,可以发现,“人工智能”成为了过去一年最受各界关注的热词。人们给予了人工智能最热切的期盼和最高的评价,当然也包括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。不少人认为人工智能将成为引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,更有可能成为人类社会全新的一次大发现、大变革、大融合、大发展的开端。

我们知道,迄今为止,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(科技革命),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的发明,第二次工业革命,是电力的广泛使用以及内燃机的出现,第三次工业革命,最典型的代表是计算机和新型通讯方式。工业革命使手工业作坊变成了大工厂机械化,拓展了人类体力,以机器取代了人力,大大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。

然而,我们可能都已经遗忘了,就在工业革命刚刚萌芽的时候,与之相伴的还有“卢德运动”。十九世纪初,英国民间常常发生毁坏纺织机的事件,这是因为工业革命运用机器大量取代人力劳作,使大批手工业者破产,工人失业,工资下跌,当时工人把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,并由此引发了反对机械化的“卢德运动”。

那么,面对铺天盖地、势不可挡的“人工智能”,我们的危机是否会历史重现?大量见诸报端的内容是,“人工智能来了,有多少职业会被淘汰?”重复性体力劳动的工作被视为首当其冲的失业对象。你能够想象,有多少即将受到失业威胁的人们,会如何应对这场新的工业革命的到来?

我们无法抛开可能产生的就业升级、教育升级和社会伦理等问题单独讨论“人工智能”技术本身,那么,与人工智能一同进步的,一定还有适应信息时代的国民信息化素养教育。

我们能够看到,信息技术正渗透到社会、经济、生活的方方面面,国民信息化素养,已经成为了制约现代化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。信息化的推进,现代化的进步,是以全民的广泛应用为驱动的。如果国民没有足够的信息化素养,再好的信息技术,都很难发挥其作用,甚至可能会助长人性恶的一面,带来坏影响。

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,我们的教育必须要补国民信息化素养的课。

第一,信息化素养要从娃娃抓起。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、传输信息、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,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、伦理和社会等问题,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,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、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。

第二,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。加大教师信息化水平培训,设立考核制度,使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都能达到一定的基础水平。要转变教师观念,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。

第三,重视信息专业人员和领军人才的培养。构建以高等教育、职业教育为主体,继续教育为补充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。

第四,重视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改善。国家要加大对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,扩大网络接入范围,降低网络带宽费用,让更多的民众能够具有使用互联网的基础条件。

一年之计在于春,新的一年有新的起点新的开始,当人工智能真正到来的时候,希望我们能够说:是的,我们已经准备好了。